青璃居士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书童小说www.stong.net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记忆一下子回到了数月之前,李源接到朝廷敕命终于建节时,自是心中雀跃,但又很快意识到真正执掌一地军政大权的麻烦,凡事亲力亲为几乎不可能,总不能一边指挥打仗一边去官衙捻搓算珠,故而要求担任长史的许匡衡,从治下州府选拔人才充实各官署。
要知道朗州刚刚经历过战火,短时间内不可能骤然仿造唐制,组织起规模性的开科取士来,因此许匡衡只能以传统的察举辟才,即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考察、选取人才并推荐给节度使府署,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。
这样一来虽看似便捷,但问题却在后头,当时武平治下的朗、澧二州哪还有地方长官?刘言任命的一众官吏早已死的死、逃的逃,战火蔓延之处官衙几近瘫痪,而到底此地已被楚国统治了数十载,但凡有些名望与才识的士子,多数人要么在刘言手底下做过官,要么看透了世道抱着归隐的想法避于民间,他们对于初来乍到、完全不熟悉的这个南唐朝廷又有多少信任感?
最关键的是,对于察举这项古老的制度,世人心中都已留下任人唯亲的刻板印象,尤其平民百姓对此更是嗤之以鼻,许匡衡下到州县时,人生地不熟,偶尔苦苦等到一两个前来应征的“人才”,却尽皆都是当地大族推荐的酒囊饭袋,户籍一翻,不说血亲至少关系也在三代以内
可官署又不能无人,许匡衡无奈之下,只得权且在俘虏投诚的朗州旧吏中选择一些,先将就用着,待日后安稳下来再行更换,毕竟这些人昔日能在楚国为官,不能说本事有多大,至少能算会写,也有些治理州府的经验。
而后果可想而知,招来的这些人大多都是投机之辈,对李源以及身后的南唐朝廷岂能说得上忠诚二字,用久了必生乱子,但也只是权宜之举。这也与李源整军时的做法大同小异,收编的三万朗州兵中,大小将校虽打散了编制,但最后几乎都在军中留用,为的却是安抚人心。
但治军与治政到底两不相同,掌军者,军心臣服兼加钱粮充足,时日一长自然稳固。例如先前临沅城的陈礼等一帮朗州旧将,李源此次趁势清扫了干净,但看到昔日五位长官血淋淋的头颅时,军中将士却并无多少反应,除了李源的声望之外,到底吃谁的粮当谁的兵,他们还是心知肚明的。
而治政却是另一种思路,并不是在军中那般,杀几个人便能了事的。所谓官官相护,树大根深,对付这些早在楚国官场耕耘多年的老油子,若真要连根拔起,按如今武平上下朗州旧吏的规模来看,恐怕屠刀一挥,官衙又要空了